文字サイズ

  • 小
  • 中
  • 大

古書を探す

「呂変庭」の検索結果
6件

北宋科技思想研究綱要

通志堂書店
 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
1,650
呂変庭、中国社会科学、2007、1
A5平装 351頁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可 適格請求

北宋科技思想研究綱要

1,650
呂変庭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1
A5平装 351頁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東城書店
 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
3,000
呂変庭著 北京人民、2010、1冊
■【送料】ネコポス(350円)、レターパックライト(430円) 、レターパックプラス(600円) 、ヤマト運輸(関東圏2㎏以内560円~)から、安価な方法をご案内いたします。■当店は通信販売専門店です。倉庫に保管している書籍が多いため、店頭にてお受け取りをご希望の際は、必ず事前にご連絡ください。■現在、アメリカ宛て海外発送はご注文を承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2025/8/25~)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可 適格請求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3,000
呂変庭著 北京人民 、2010 、1冊

中国伝統科学技術思想史研究(秦漢巻)

中国書店
 福岡県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
14,850
呂変庭、科学出版社、2022、537p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秦汉卷 精装 吕变庭 科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对秦汉时期诸多科技名著本身所蕴含思想的剖析和解读,重点探讨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总体状况,试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期科技史的发展学术脉络,并对秦汉时期科技思想辉煌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审视和反思。此外,本书还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历史的总体状况进行研究,着重考察儒家和道家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以期为当代科技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道家科学思想研究
第二章 西汉儒家科学思想研究
第三章 东汉儒家科学思想研究
第四章 杂糅儒道的科学家及其思想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不可 適格請求
14,850
呂変庭 、科学出版社 、2022 、537p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秦汉卷 精装 吕变庭 科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对秦汉时期诸多科技名著本身所蕴含思想的剖析和解读,重点探讨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总体状况,试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期科技史的发展学术脉络,并对秦汉时期科技思想辉煌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审视和反思。此外,本书还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历史的总体状况进行研究,着重考察儒家和道家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以期为当代科技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道家科学思想研究 第二章 西汉儒家科学思想研究 第三章 东汉儒家科学思想研究 第四章 杂糅儒道的科学家及其思想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中国伝統科学技術思想史研究(南宋巻)

中国書店
 福岡県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
14,190
呂変庭、科学出版社、2023、417p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南宋卷 精装 吕变庭 科学出版社
南宋在北宋科技成就的基础上虽然又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南宋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高峰逐渐向低落转折的特殊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给南宋科技思想的发展以深刻影响。本书以典型人物为骨架,力求观照南宋科技思想中的人文情怀,并且通过对吕本中、陈旉、陈言、范成大、朱熹、秦九韶、杨辉等诸多科技人物思想的分析,试图在中西比较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南宋科技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进行认真剖析,尽量客观地反映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本真。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南宋理学科技思想的孕育
第二章 三派鼎足与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高潮
第三章 宋元南北对峙与中国科技发展的交峰
结语
主要引用和参考文献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不可 適格請求
14,190
呂変庭 、科学出版社 、2023 、417p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南宋卷 精装 吕变庭 科学出版社 南宋在北宋科技成就的基础上虽然又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南宋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高峰逐渐向低落转折的特殊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给南宋科技思想的发展以深刻影响。本书以典型人物为骨架,力求观照南宋科技思想中的人文情怀,并且通过对吕本中、陈旉、陈言、范成大、朱熹、秦九韶、杨辉等诸多科技人物思想的分析,试图在中西比较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南宋科技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进行认真剖析,尽量客观地反映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本真。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南宋理学科技思想的孕育 第二章 三派鼎足与南宋科技思想发展的高潮 第三章 宋元南北对峙与中国科技发展的交峰 结语 主要引用和参考文献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中国伝統科学技術思想史研究・金元巻

中国書店
 福岡県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
15,400
呂変庭、科学、2024年11月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金元卷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史研究(金元卷)》通過對金元時期科技思想發展的歷史過程進行全面考察,重點探討了以理學家、科技實踐家、人文學者為代表的典型人物的科技思想,比較清晰地勾勒出金元科技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並對金元科技思想的歷史演變及特徵進行了新的學術審視和反思,以期為當代科技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此外,本書不僅有作者對金元科技思想成果的經驗總結,而且還有作者對金元科技思想本身所存在“缺陷”的批評和反思。

目录
第一章 金元科技思想史概述
第一節 金元科技思想史研究的簡単回顧
一、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的金元科技思想史研究概況
二、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後的金元科技思想史研究概況
第二節 金元科技思想産生和発展的経済文化背景
一、対漢族文化的継承和発展
二、学校教育的空前発達
三、科技人才流動比較頻繁
第三節 金元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金元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金元科技思想的主要特点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道、儒、釈及人文学者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全真教与王重陽“功行両全”的道家科技思想
第二節 許衡的理学科技思想
第三節 劉因的経学科技思想
第四節 呉澄的象数学思想
第五節 朱思本的地図学思想
第六節 元好問面向実際的科技思想
第七節 馬端臨的科技文献思想
第八節 謝応芳的无神論思想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医学研究者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河間学派与劉完素的“火熱論”医学思想
第二節 易水学派与李杲的“脾胃論”医学思想
第三節 攻邪学派与張従正的“汗、下、吐三法”医学思想
第四節 丹溪学派与朱震亨的“相火論”医学思想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其他諸多科技実踐家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薛景石的“工師”制造与設計思想
第二節 王禎的農学思想
第三節 李冶的数学思想
第四節 郭守敬的実験科学思想
第五節 朱世杰的数学思想
第六節 趙友欽的“革象”科学思想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金元科技思想的歴史地位及発展
第一節 金元科学思想的研究价値和歴史地位
第二節 金元科学技術発展的新特点
第三節 反思:金元科学思想的理論缺陷及其啓
本章小結
主要参考資料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不可 適格請求
15,400
呂変庭 、科学 、2024年11月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金元卷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史研究(金元卷)》通過對金元時期科技思想發展的歷史過程進行全面考察,重點探討了以理學家、科技實踐家、人文學者為代表的典型人物的科技思想,比較清晰地勾勒出金元科技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並對金元科技思想的歷史演變及特徵進行了新的學術審視和反思,以期為當代科技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此外,本書不僅有作者對金元科技思想成果的經驗總結,而且還有作者對金元科技思想本身所存在“缺陷”的批評和反思。 目录 第一章 金元科技思想史概述 第一節 金元科技思想史研究的簡単回顧 一、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的金元科技思想史研究概況 二、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後的金元科技思想史研究概況 第二節 金元科技思想産生和発展的経済文化背景 一、対漢族文化的継承和発展 二、学校教育的空前発達 三、科技人才流動比較頻繁 第三節 金元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金元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金元科技思想的主要特点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道、儒、釈及人文学者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全真教与王重陽“功行両全”的道家科技思想 第二節 許衡的理学科技思想 第三節 劉因的経学科技思想 第四節 呉澄的象数学思想 第五節 朱思本的地図学思想 第六節 元好問面向実際的科技思想 第七節 馬端臨的科技文献思想 第八節 謝応芳的无神論思想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医学研究者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河間学派与劉完素的“火熱論”医学思想 第二節 易水学派与李杲的“脾胃論”医学思想 第三節 攻邪学派与張従正的“汗、下、吐三法”医学思想 第四節 丹溪学派与朱震亨的“相火論”医学思想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其他諸多科技実踐家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薛景石的“工師”制造与設計思想 第二節 王禎的農学思想 第三節 李冶的数学思想 第四節 郭守敬的実験科学思想 第五節 朱世杰的数学思想 第六節 趙友欽的“革象”科学思想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金元科技思想的歴史地位及発展 第一節 金元科学思想的研究价値和歴史地位 第二節 金元科学技術発展的新特点 第三節 反思:金元科学思想的理論缺陷及其啓 本章小結 主要参考資料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燕趙優秀傳統科技文化典籍萃編,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全4冊)

中国書店
 福岡県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
140,800
呂變庭 姜錫東 王曉龍 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4年06月
燕赵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典籍萃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全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本萃编是整理祖国科技文献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最新成果,也可以算作“格致全书”之一部。本项目计划首先出版第一辑先秦卷,后续出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清卷等。本卷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收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献,涉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崔寔、董仲舒、张丘建、张华等人的相关著作。本书为专题书目,汇总同一专题文献出版,便于本学科研究者的使用。本书作者吕变庭为河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迄今已发表论文40余篇。

本萃編的編撰是我國科技文獻遺產整理工作的的一項重要成果。本項目已出版先秦卷、宋元卷等。本卷為兩漢魏晉南北朝卷,收錄有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獻史料七種,如《四民月令》《政論》《博物志》《張丘建算經》等。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其中傳統科技成就舉世矚目,科技文獻遺産是我們藉以認知先人神奇創造的基礎資料,同時也是世界認識理解中華民族傑出智慧的重要途徑。然而一直以來,我國科技典籍的整理狀況與擁有的燦爛科技文化很不相稱。已出版的《中國古籍總目》摸清了我國古籍的家底,現存1912年以前出版的古籍約20萬種,50萬個版本。

我們按圖索驥,對其中與科技相關的典籍數量做了粗略估算,這些典籍主要分佈於如下幾個類屬: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444種)、政書類考工之屬(81種)以及水利之屬(314種),子部兵家類(約230種)、農家類(467種)、譜録類花木鳥獸之屬(339種)、醫家類(6684種)、天算類(1656種)、術數類(約140種)、新學類(884種),合計約11239種。西學東漸典籍除此處“新學類”外,又據《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估算,合計1678種,其中心理學25種、地理272種、自然科學1381種。

當然,“漢譯西學”和“新學類”有部分重合,由此估計現今留存古代科技典籍數量在12000種以上,約占古籍總量的6%左右。科技典籍中醫學類典籍因爲涉及應用,整理數量最多,估計超過存世數量的10%,農學次之,其他科技典籍整理十分有限,估計不超過2%,所以科技典籍的整理還是亟待解決的研究瓶頸問題。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不可 適格請求
140,800
呂變庭 姜錫東 王曉龍 編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4年06月
燕赵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典籍萃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全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本萃编是整理祖国科技文献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最新成果,也可以算作“格致全书”之一部。本项目计划首先出版第一辑先秦卷,后续出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清卷等。本卷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收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献,涉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崔寔、董仲舒、张丘建、张华等人的相关著作。本书为专题书目,汇总同一专题文献出版,便于本学科研究者的使用。本书作者吕变庭为河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迄今已发表论文40余篇。 本萃編的編撰是我國科技文獻遺產整理工作的的一項重要成果。本項目已出版先秦卷、宋元卷等。本卷為兩漢魏晉南北朝卷,收錄有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獻史料七種,如《四民月令》《政論》《博物志》《張丘建算經》等。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其中傳統科技成就舉世矚目,科技文獻遺産是我們藉以認知先人神奇創造的基礎資料,同時也是世界認識理解中華民族傑出智慧的重要途徑。然而一直以來,我國科技典籍的整理狀況與擁有的燦爛科技文化很不相稱。已出版的《中國古籍總目》摸清了我國古籍的家底,現存1912年以前出版的古籍約20萬種,50萬個版本。 我們按圖索驥,對其中與科技相關的典籍數量做了粗略估算,這些典籍主要分佈於如下幾個類屬: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444種)、政書類考工之屬(81種)以及水利之屬(314種),子部兵家類(約230種)、農家類(467種)、譜録類花木鳥獸之屬(339種)、醫家類(6684種)、天算類(1656種)、術數類(約140種)、新學類(884種),合計約11239種。西學東漸典籍除此處“新學類”外,又據《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估算,合計1678種,其中心理學25種、地理272種、自然科學1381種。 當然,“漢譯西學”和“新學類”有部分重合,由此估計現今留存古代科技典籍數量在12000種以上,約占古籍總量的6%左右。科技典籍中醫學類典籍因爲涉及應用,整理數量最多,估計超過存世數量的10%,農學次之,其他科技典籍整理十分有限,估計不超過2%,所以科技典籍的整理還是亟待解決的研究瓶頸問題。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お探しの古書は見つかりましたか?

在庫検索から見つからなかった場合は、書誌(カタログ)からも検索できます。
お探しの古書が登録されていれば、在庫が無い本や条件に合わない本についても、こちらからリクエスト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ます。
書誌(カタログ)から探す

太平洋戦争終戦80年 - 戦後80年

日航ジャンボ機事故40年 - 航空機、事故、安全

航空時代
航空時代
¥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