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サイズ

  • 小
  • 中
  • 大

古書を探す

「李鄭屋漢墓」の検索結果
1件

李鄭屋漢墓

中国書店
 福岡県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
4,840
香港历史博物馆编制、香港歴史博物館、2005年10月、80頁、平装
《李郑屋汉墓》內容包括墓中發現的58件文物的詳細資料,並附上林仰山教授當年撰寫的《深水鶞F京街尾李鄭屋徙置區東面古墓的考古發掘》,極具參考價值;此外,更承蒙饒宗頤教授為本書題署,並惠賜鴻文《由磚紋談東漢三國的「番禺」》。為研習華南漢代文化及香港早期歷史的必備參考書。

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地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一座東漢古墓。古墓用磚砌成,由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及一條羨道組成,形成平面如十字形對稱的佈局。前室頂部為穹窿頂,其餘三個墓室則為單券頂。墓磚平均長40、闊20、厚5厘米,多為素面,亦有部分墓磚的側面刻有或印有文字和花紋。文字有「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薛師」,花紋以菱形及輪形構成的幾何圖案為主,也有簡化的動物形象圖案。墓中發現五十八件陪葬品,其中五十件陶器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貯藏器和模型;另外八件青銅器則有盆、鏡、鈴和碗等。墓內並沒有人骨。

從古墓結構、出土器物以及墓磚銘文等方面,考古學家推斷古墓為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建。十字形穹窿頂磚室墓為當時廣東地區流行的墓室形制,出土的三足陶鼎、溫酒尊、陶魁、陶卮等都是民間常用的陶器,也常出現於漢墓的畫像磚中。一套四件的陶製模型 –– 屋、倉、井和灶,更是東漢時期陪葬物的常見組合。墓磚銘文的「番禺」二字為漢代香港地區所屬縣名,而「薛師」二字採用的字體則常見於東漢金石銘文。

漢墓在廣東省有不少的發現,但李鄭屋漢墓則是香港迄今唯一一座東漢磚室墓,側面反映東漢時期先民的生活面貌。

※香港在庫(取り寄せに約1ヶ月かかります)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不可 適格請求
4,840
香港历史博物馆编制 、香港歴史博物館 、2005年10月 、80頁 、平装
《李郑屋汉墓》內容包括墓中發現的58件文物的詳細資料,並附上林仰山教授當年撰寫的《深水鶞F京街尾李鄭屋徙置區東面古墓的考古發掘》,極具參考價值;此外,更承蒙饒宗頤教授為本書題署,並惠賜鴻文《由磚紋談東漢三國的「番禺」》。為研習華南漢代文化及香港早期歷史的必備參考書。 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地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一座東漢古墓。古墓用磚砌成,由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及一條羨道組成,形成平面如十字形對稱的佈局。前室頂部為穹窿頂,其餘三個墓室則為單券頂。墓磚平均長40、闊20、厚5厘米,多為素面,亦有部分墓磚的側面刻有或印有文字和花紋。文字有「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薛師」,花紋以菱形及輪形構成的幾何圖案為主,也有簡化的動物形象圖案。墓中發現五十八件陪葬品,其中五十件陶器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貯藏器和模型;另外八件青銅器則有盆、鏡、鈴和碗等。墓內並沒有人骨。 從古墓結構、出土器物以及墓磚銘文等方面,考古學家推斷古墓為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建。十字形穹窿頂磚室墓為當時廣東地區流行的墓室形制,出土的三足陶鼎、溫酒尊、陶魁、陶卮等都是民間常用的陶器,也常出現於漢墓的畫像磚中。一套四件的陶製模型 –– 屋、倉、井和灶,更是東漢時期陪葬物的常見組合。墓磚銘文的「番禺」二字為漢代香港地區所屬縣名,而「薛師」二字採用的字體則常見於東漢金石銘文。 漢墓在廣東省有不少的發現,但李鄭屋漢墓則是香港迄今唯一一座東漢磚室墓,側面反映東漢時期先民的生活面貌。 ※香港在庫(取り寄せに約1ヶ月かかります)

お探しの古書は見つかりましたか?

在庫検索から見つからなかった場合は、書誌(カタログ)からも検索できます。
お探しの古書が登録されていれば、在庫が無い本や条件に合わない本についても、こちらからリクエスト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ます。
書誌(カタログ)から探す

プレイステーション海外発売30年- 3D、高性能、ゲーム機の進化

読書の秋 - 秋の古本まつり全国で開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