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サイズ

  • 小
  • 中
  • 大

古書を探す

「文化・殖民」の検索結果
3件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間 侵華戦争時期日本文化人“北平体験”

中国書店
 福岡県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
4,840
王昇遠、三聯書店、2017年12月、22.7cm 平装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文化殖民與都市空間:侵華戰爭時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體驗”王升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帶著明確的文學史目的,對日本文化人有關北京題材創作研究有了比較清楚地梳理和展示,從明治肇始,大正發端,昭和成事,都有一個清晰整齊的時間順序。而且,作者聰明地選取了一個非常時期——日本侵華時期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段來考察,在矛盾激烈的地方,日本文化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傳統與國家利益、民族衝突不斷地糾纏在一起的複雜面貌,被一一呈現。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各界人士出于各种不同目的纷纷来华访游,文化人是其中一个庞大且重要的群体。至1945 年日本战败,他们创作的中国题材游记超过450种,此外还有大 量各种题材涉华作品。日本文化人怀着何种目的来华,在那些与近代日本国家、日本人的存在方式有着各种复杂关联的中国都市 中,如何书写近现代的中国甚至直接/间接参与对华行动,与日本作为侵略者“闯入”中国有何种内在联系等,都是中日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尚未厘清的问题。以都市空间为视角,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幕末以降上海之于日本人的“近代”意义随之消散,继起成为意义的则是北京。1937—1945年,北京沦陷成为日本所谓“东亚建设的基地”,日本文学中北京题材创作陡增;这一“东洋”身份与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中的中华故都、首都南迁背景下的文化古都三重身份交错,使北京在日本文学中的书写呈现出多维交杂的状态。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不可 適格請求
4,840
王昇遠 、三聯書店 、2017年12月 、22.7cm 平装
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文化殖民與都市空間:侵華戰爭時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體驗”王升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帶著明確的文學史目的,對日本文化人有關北京題材創作研究有了比較清楚地梳理和展示,從明治肇始,大正發端,昭和成事,都有一個清晰整齊的時間順序。而且,作者聰明地選取了一個非常時期——日本侵華時期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段來考察,在矛盾激烈的地方,日本文化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傳統與國家利益、民族衝突不斷地糾纏在一起的複雜面貌,被一一呈現。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各界人士出于各种不同目的纷纷来华访游,文化人是其中一个庞大且重要的群体。至1945 年日本战败,他们创作的中国题材游记超过450种,此外还有大 量各种题材涉华作品。日本文化人怀着何种目的来华,在那些与近代日本国家、日本人的存在方式有着各种复杂关联的中国都市 中,如何书写近现代的中国甚至直接/间接参与对华行动,与日本作为侵略者“闯入”中国有何种内在联系等,都是中日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尚未厘清的问题。以都市空间为视角,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幕末以降上海之于日本人的“近代”意义随之消散,继起成为意义的则是北京。1937—1945年,北京沦陷成为日本所谓“东亚建设的基地”,日本文学中北京题材创作陡增;这一“东洋”身份与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中的中华故都、首都南迁背景下的文化古都三重身份交错,使北京在日本文学中的书写呈现出多维交杂的状态。 海外在庫につき、納入までに1ヶ月ほどかかります。

現実到超越之路 太平洋戦争前「満洲国」的政治文化与新文学 (博雅集林・文学)

中国書店
 福岡県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
8,140
劉恒興、台湾新文豊、2024年07月
現實到超越之路:太平洋戰爭前「滿洲國」的政治文化與新文學(博雅集林.文學12)现实到超越之路 太平洋战争前「满洲国」的政治文化与新文学 台湾新文丰出版

1932年滿洲國成立,在東亞共同傳統文化框架下追求日滿親善,東亞共榮,相關作為和主張脫離人文社會發展理念。因此,滿洲新文學人士以文學反映現實理念為基礎,提出批判。然而他們正視社會現實的文藝理想,不僅引起當局敵意,也在自我陣營造成分岐對立。本書以太平洋戰爭前滿洲文壇發展過程為研究核心,期望擺脫意識形態糾纏,探索滿洲文學超越現實發展的可能性,同時釐清東亞文化、殖民政策、民族與和鄉土文學等彼此關涉且相互纏繞的問題。

目次
自序

緒論

一、統治思想變遷與本書時代分期標準

二、研究取徑與詮釋標準

三、篇章安排與內容概要

四、行文表述通則與篇章發表概述



第一編 殖民統治與本地社會:滿洲國文化統合政策

第一章 大道之行也──「滿洲國」大同時期王道思想及文化論述

一、時代氛圍與研究背景

二、「建國」新頁:變革下的日本同化政策

三、「其命維新」:王道論述的展開

四、經典藝文:王道思想的內在性格

五、「日滿協和」:地方文化意識興起及王道主義的轉向

六、結語

第二章 王道之行,始於齊家──「滿洲國」大同時期家庭倫理思想論述

一、時代與研究背景

二、規訓權力:政權合法性基礎根源

三、禮教新詮:主體慾望與現代社會的建構關係

四、「王政必自內始」?:〈孝子節婦傳〉擇評

五、結語

第三章 國體精神與民族協和──「滿洲國」康德時期王道與皇道的整合實踐


第二編 文壇建設:奉天、哈爾濱、大連和新京文壇的發展
第四章 文學、主體與社會──文壇建設論爭的起源與發展
第五章 黑色的曙光──論東北流亡作家源起與哈爾濱文壇
第六章 自由與平等──意識形態抗頡下的大連文壇
第七章 超越意識與新京文壇──以《大同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

第三編 土地與文學:鄉土文藝論爭與文壇主體性建構
第八章 土地、族群與文壇──滿洲鄉土文藝論爭的起源及發展
第九章 從敘事模式論滿洲文壇主體意識的建構──以〈原野〉、〈山風〉及〈礦坑〉為例

台湾海外在庫につき、納期は3週間ほどかかります。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不可 適格請求
8,140
劉恒興 、台湾新文豊 、2024年07月
現實到超越之路:太平洋戰爭前「滿洲國」的政治文化與新文學(博雅集林.文學12)现实到超越之路 太平洋战争前「满洲国」的政治文化与新文学 台湾新文丰出版 1932年滿洲國成立,在東亞共同傳統文化框架下追求日滿親善,東亞共榮,相關作為和主張脫離人文社會發展理念。因此,滿洲新文學人士以文學反映現實理念為基礎,提出批判。然而他們正視社會現實的文藝理想,不僅引起當局敵意,也在自我陣營造成分岐對立。本書以太平洋戰爭前滿洲文壇發展過程為研究核心,期望擺脫意識形態糾纏,探索滿洲文學超越現實發展的可能性,同時釐清東亞文化、殖民政策、民族與和鄉土文學等彼此關涉且相互纏繞的問題。 目次 自序 緒論 一、統治思想變遷與本書時代分期標準 二、研究取徑與詮釋標準 三、篇章安排與內容概要 四、行文表述通則與篇章發表概述 第一編 殖民統治與本地社會:滿洲國文化統合政策 第一章 大道之行也──「滿洲國」大同時期王道思想及文化論述 一、時代氛圍與研究背景 二、「建國」新頁:變革下的日本同化政策 三、「其命維新」:王道論述的展開 四、經典藝文:王道思想的內在性格 五、「日滿協和」:地方文化意識興起及王道主義的轉向 六、結語 第二章 王道之行,始於齊家──「滿洲國」大同時期家庭倫理思想論述 一、時代與研究背景 二、規訓權力:政權合法性基礎根源 三、禮教新詮:主體慾望與現代社會的建構關係 四、「王政必自內始」?:〈孝子節婦傳〉擇評 五、結語 第三章 國體精神與民族協和──「滿洲國」康德時期王道與皇道的整合實踐 第二編 文壇建設:奉天、哈爾濱、大連和新京文壇的發展 第四章 文學、主體與社會──文壇建設論爭的起源與發展 第五章 黑色的曙光──論東北流亡作家源起與哈爾濱文壇 第六章 自由與平等──意識形態抗頡下的大連文壇 第七章 超越意識與新京文壇──以《大同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 第三編 土地與文學:鄉土文藝論爭與文壇主體性建構 第八章 土地、族群與文壇──滿洲鄉土文藝論爭的起源及發展 第九章 從敘事模式論滿洲文壇主體意識的建構──以〈原野〉、〈山風〉及〈礦坑〉為例 台湾海外在庫につき、納期は3週間ほどかかります。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中西對話)

中国書店
 福岡県福岡市博多区中呉服町
4,400
沈清松 著 汪琪 主編、臺灣商務、2014年08月
《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跨文化脉络下的中西哲学互动》本書特色:十六世紀明末時,中國的思想與學術在一場驚天動地的典範轉變後,中西方哲人逐漸進行「跨文化哲學」的對話。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斷進行交談,面對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結交湯若望、畢方濟,又讓自己兒子與波蘭人穆尼閣學習數學。這是一種尊重外邦人差異性的智慧。傳教士羅明堅抱持著傳教的熱忱與文明的慷慨抵華,利瑪竇因而說「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論》),平等友善地「相互豐富」彼此的文化內涵。從利瑪竇到海德格,這兩位西方哲人的心靈映照出不同的東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學家的眼光,重新認識印象中的中國思想。

目次
第一講 引言
一 從比較哲學轉向跨文化哲學
二 「中」與「西」
三 「西」概念的歷史形成與前現代的中、西互動
四 西方近代性的興起及其定性
五 利瑪竇來華開啟西學東漸的背景與釐清
六 從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
第二講 中西互譯運動的開端:亞里斯多德著作的譯介與改寫
一 亞里斯多德:首位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大哲
二 耶穌會士選擇亞里斯多德的原因
三 明末中譯的亞里斯多德作品
四 近代中國哲學史不容忽視的大事
五 利瑪竇等人引進西學的貢獻與檢討
第三講 西學中譯選樣解析:從耶穌會士譯述亞里斯多德《靈魂論》到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
一 艾儒略的《性學觕述》
二 畢方濟的《靈言蠡勺》
三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
第四講 中國經典西譯與西方近代哲學家的回應:理性主義者與啟蒙運動的初興
一 初期在華耶穌會士譯述中國典籍入歐
二 西方近代哲學對中國訊息的回應
三 理性主義者笛卡兒:入境隨俗與慷慨待人
四 馬勒布朗雪:孔子也在神內看見
五 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
六 對於中國哲學的六點評述及其與朱熹哲學的比較和檢討
七 關於《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的小結
八 德國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茲對中國的了解與嚮往
九 吳爾夫與西歐啟蒙運動的初興
第五講 清初中國士人的回應與初融中西的嘗試
六 靈肉二元與顏元、戴震的身體哲學之修正
第六講 批判中國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
第七講 欲近還遠:馬丁‧ 布柏與馬丁‧海德格
第八講 結語

台湾海外在庫につき、納期は3週間ほどかかります。
かごに入れる
気になる本に追加
クレジットカード使用可 銀行振込可 代引き不可 公費可 海外発送不可 適格請求
4,400
沈清松 著 汪琪 主編 、臺灣商務 、2014年08月
《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跨文化脉络下的中西哲学互动》本書特色:十六世紀明末時,中國的思想與學術在一場驚天動地的典範轉變後,中西方哲人逐漸進行「跨文化哲學」的對話。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斷進行交談,面對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結交湯若望、畢方濟,又讓自己兒子與波蘭人穆尼閣學習數學。這是一種尊重外邦人差異性的智慧。傳教士羅明堅抱持著傳教的熱忱與文明的慷慨抵華,利瑪竇因而說「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論》),平等友善地「相互豐富」彼此的文化內涵。從利瑪竇到海德格,這兩位西方哲人的心靈映照出不同的東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學家的眼光,重新認識印象中的中國思想。 目次 第一講 引言 一 從比較哲學轉向跨文化哲學 二 「中」與「西」 三 「西」概念的歷史形成與前現代的中、西互動 四 西方近代性的興起及其定性 五 利瑪竇來華開啟西學東漸的背景與釐清 六 從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 第二講 中西互譯運動的開端:亞里斯多德著作的譯介與改寫 一 亞里斯多德:首位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大哲 二 耶穌會士選擇亞里斯多德的原因 三 明末中譯的亞里斯多德作品 四 近代中國哲學史不容忽視的大事 五 利瑪竇等人引進西學的貢獻與檢討 第三講 西學中譯選樣解析:從耶穌會士譯述亞里斯多德《靈魂論》到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 一 艾儒略的《性學觕述》 二 畢方濟的《靈言蠡勺》 三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 第四講 中國經典西譯與西方近代哲學家的回應:理性主義者與啟蒙運動的初興 一 初期在華耶穌會士譯述中國典籍入歐 二 西方近代哲學對中國訊息的回應 三 理性主義者笛卡兒:入境隨俗與慷慨待人 四 馬勒布朗雪:孔子也在神內看見 五 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 六 對於中國哲學的六點評述及其與朱熹哲學的比較和檢討 七 關於《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的小結 八 德國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茲對中國的了解與嚮往 九 吳爾夫與西歐啟蒙運動的初興 第五講 清初中國士人的回應與初融中西的嘗試 六 靈肉二元與顏元、戴震的身體哲學之修正 第六講 批判中國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 第七講 欲近還遠:馬丁‧ 布柏與馬丁‧海德格 第八講 結語 台湾海外在庫につき、納期は3週間ほどかかります。

お探しの古書は見つかりましたか?

在庫検索から見つからなかった場合は、書誌(カタログ)からも検索できます。
お探しの古書が登録されていれば、在庫が無い本や条件に合わない本についても、こちらからリクエスト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ます。
書誌(カタログ)から探す

プレイステーション海外発売30年- 3D、高性能、ゲーム機の進化

読書の秋 - 秋の古本まつり全国で開催